基諾族是新中國成立之后最后一個確定的少數民族,基諾族內部統(tǒng)一使用基諾語,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?;Z族自稱“基諾”,意為“舅舅的后代”或“尊敬舅舅的民族”。其人口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鄉(xiāng),其余散居于基諾鄉(xiāng)四鄰山區(qū)。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(tǒng)計,基諾族人口數為23143人。據考,因基諾山盛產普洱茶,明未清初有漢族商人進入,推廣種茶制茶技術,對基諾族社會發(fā)展產生了積極影響。清雍正七年,清朝在基諾山司土寨設攸樂同知,筑磚城,帶“馬步兵丁五百名”駐守。但六年之后,因瘴氣厲害而裁撤,委任基諾族頭目為攸樂土目,管理基諾山區(qū)。在清代以前,傣族土司對基諾山已實施統(tǒng)治,傳說傣族召片領曾拜認過司土寨的基諾族長老為干爹,還娶過一個基諾族女子為妻,并生一子,后來此子當了召片領。
傣族土司在基諾族村寨任命了叭、鮓、先級基層頭人,而且還以前、后半山為單位,任命兩個金傘大叭,各賜以金傘一把,鋩鑼一對,鎖鏈一條。每年這兩個大叭都要在金傘的張蓋下,在手持鐵鏈、大刀和鳴鑼開道的隨從簇擁下,巡游各基諾族村落,以宣揚傣族召片領的統(tǒng)治權威。民國時期,地方政府在基諾山委任保甲長,保甲長與傣族土司任命的基諾頭人相結合,主要職責是為地方政府催繳貢賦。1941年11月至1943年4月,基諾族在操腰的領導下,聯合瑤、哈尼、布朗、漢等民族進行反抗,最終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把車里縣長撤職查辦,3年內未在基諾山征稅。
在1949年以前,基諾族社會尚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。21世紀初,日常生活中母系氏族公社的遺俗還相當多。如:在隆重的“上新房”儀式中,第一個手持火把登樓點燃火塘的是氏族內最年長的女性;在成語和古老的祭詞中有“母親是家長”的古訓;只有母親才有權為生病的子女殺雞“招魂”;村社長老雖已是男性,但至今人們仍沿用母系氏族公社時代的稱號“左米尤卡”,即村寨的老奶奶。
由父系公社取代母系公社,大約有300余年的歷史。個別村寨在20世紀40年代尚有百余人共居的大竹樓,這個父系大家庭公社雖然共居一處,但分居各房間的小家庭卻又是個體經濟,單獨生產和消費,呈現了父系大家庭公社末期的過渡狀態(tài)。這些原始社會古老遺跡可謂基諾村社的特點之一。
參考資料:
1.中國民族網,查詢時間2017年1月3日。
2.圖案取自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(1949-1999)民族大團結》紀念郵票